燕安墨香

地址:西安美术学院
电话:13649290649
手机:13649290649
QQ:84404395 1939480490
邮箱:13649290649@163.com
您的位置:首页 > 燕安墨香 > 众家评论

众家评论

奋斗人生写丹青 记女画家王燕安——贺国建

发布日期:2011/11/4 10:14:27阅读次数:字号: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—记女画家王燕安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贺国建
金秋季节,暖风融融,我在西安美术学院教师楼见到王燕安副教授。这位名满大西北书画界的女画家文文静静,和和气气,戴一副亮晶晶的眼镜,看去年龄远比她自己说的要小。
王燕安,有说是绥德人有说是米脂人,有说是兰州人有说是西安人,明白显示出故乡热土对她的钟爱和关注。说来话长,燕安的祖上是绥德人,可到其曾祖父王崇山时,已在米脂经商,居住后东街枣园抓。街上有他经营的一处绸缎百货店——崇兴隆,生意很红火。他处世开明仗义,人缘极好。祖父王守义生在米脂,上小学时就接受进步思想,1927年冬由共产党毕维周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,积极参与学潮和革命活动,并担任共青团支部书记。1928年转为共产党员,曾奔波陕北、宁夏、甘肃, 为刘志丹、谢子长的部队筹办枪支弹药。后来回县担任中共米脂区委(县委) 宣传委员,从事地下工作。1933年8月,被叛徒告密,与毕维周等6位共产党人同时被国民党驻军逮捕。手严刑拷打,坚贞不屈,在城南十里以外的官家湾英勇就义,后人敬称“无定河畔六烈士”。王守义烈士遇难时,在米脂留下年幼的儿子王先堂和还未出世的王先荣,王先堂即燕安的父亲,陕甘宁边区时期在延安大学毕业,以后调兰州工作。母亲高志霞出自米脂名门,也于延大毕业,婚后随附辗转。她的弟弟也就是王燕安的二舅在解放战争中牺牲,年仅17岁。1952年12月,燕安在兰州出生,在此生活30余年。1990年,她在西安美术学院读完研究生后留任教授,以后丈夫、女儿也转到西安,一晃十年又过去了。满口乡音的父母是燕安人生的第一老师,因此她把籍贯填为米脂。
王守义烈士为共和国的诞生勇当奠基者、铺路人,献出年仅22岁的青春,可他并没有为儿孙铺就一条坦途。燕安的成才之路是她凭陕北后代的骨气和长期艰苦拼搏闯出来的。
燕安有过如花似玉的童年。从幼儿园到上小学,聪明好学,兴趣广泛,唱歌、跳舞、打乒乓球、画画,样样来得;功课也数一数二。她在父母、老师呵护下乘着顺风船,一路开进甘肃省重点中学——兰州市一中。上初中一年级时,班上布置美术作业,她用心画了幅水粉画《耕读小学》。老师看了眼睛一亮:“嘿!立意、构图、着色都不错。”便将此画推荐到市里参加美展,以后逐级选送,直到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画展和出国展览,并发表与《辅导员》杂志,国家文化部、全国妇联、中国对外友协等单位发来作品入选证书和纪念品。这年,她13岁,绘画的天赋已熠熠闪光。可当时他并没有想到以后要画画。那会儿目标大着呢!一门心思放在数理化上,准备将来报考名牌大学,毕业当工程师、科学家,甚至还有雄心“解放全人类”呢!然而,好梦不长,中学只读一年,“史无前例”来咧,学校乱哄哄,书念不下去了。好似正过河的桥梁折断,娃娃们骤然落入激流,只能靠自己针扎游上岸去。
1968年,全国上下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,“老三届”学生几乎一鞭子全吆到广阔天地去接受“再教育”。燕安因年龄小被分达二百多人的兰州低压开关厂当工人,算是很大照顾。应当说,这一代人吃的苦,她无一例外地尝到了。父母下放两地劳动,家务事要自个儿干。还要照顾年幼的妹妹。在厂里先当勤杂工,光挖防空洞就两年,成天很少见太阳,像土拨鼠一样在地下挖土出土。然后是进山拉砂,在黄河边上洗砂。面对滔滔黄河,天天重复单调繁重的劳动,把个清清秀秀的小姑娘晒得黑卜楞登,细皮嫩肉的手摸出厚厚的老茧。然而,命运捉弄人也在磨练人,经过几年摔打,燕安的意志坚强了。她深信,以后没有什么苦吃不得!接着厂里安排当车工,这是技术活,他硬是学的让老师傅们另眼相看。
在艰苦岁月中,燕安的上学梦一直没有熄灭,同校高中班的大姐姐辛伟华在同一个工厂,帮她自修中学数理化。她找来旧课本,下工后加班加点补习,常常学到深夜。像块久旱的土地,拼命吸收水分营养,提高很快,一直学到高一的课程。辛大姐还给她讲外国文学、中国文学,列出书单,她想方设法搜集到莎士比亚、托尔斯泰、巴尔扎克、莫泊桑、狄更斯、罗曼@罗兰、契科夫、哈代等世界文学大师的名著偷偷阅读,一本又一本,心灵的天地相当充实。她想上大学想得发疯,可一次次被排挤。1971年推荐工农兵学员,她被挤掉了;1973年,考试平均分数80多分,学校已找去谈了话,谁料出了个交白卷的张铁生,她又让别人借故挤掉。尽管命运对燕安很不公平,可他不屈不饶,如同祖父和父亲一样,坚守着自强不息的信念。在工厂里,一边踏踏实实干活出满勤,一边发挥自己的特长搞宣传、办板报、出专栏。先后三次省报举办的美术学习班、创作班,拜师学艺,参加画报,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。甘肃日报社美编杨志印老师很赏识小王,1970年、1974年两次临时抽调她去报社画题花,搞创作。19岁时,她设计的一些提花和创作的画开始在《甘肃日报》、《甘肃青年》上发表。当时厂领导叫张永基——一个40来岁的军政大学生毕业生,很爱惜人才,特别支持青年职工发奋自学。他常和年轻人一起讲唐诗,谈论“学得知识必有用”;还用白居易《放言》中“试玉要烧三日满,辨材须待七年期”的诗句鼓励大家。这一切都给燕安很大动力,促使她认真积累生活体验,在磨练中迸发创作灵感。
1975年,燕安光荣入党,命运的天平开始向这位奋发的姑娘悄悄倾斜。兰州市委在工人中招干,她被选中了。燕安觉得这纯属巧合偶然,可工友们却认为是一种必然。那天,市委组织部来人查档案,路过厂区时看到一个女孩画墙报,报头画得特好,字也写得不错,便留意记下她的名字王燕安。回头询问厂里领导,几位异口同声;“这娃勤奋这咧!还在报上发表过美术作品。”就这样,她由工人提拔为干部,分配到市文化馆“掺沙子”。紧接着,又被送往五七干校锻炼了一年。
到了新的岗位,23岁的燕安异常振奋。别的女孩开始谈恋爱找对象了,她连想都没想,憋着劲儿像画画发展。这里又遇到好老师陈延、佘国纲,给以耳提面命。馆里举办工农兵美术创作班,她每次次不误听课习作,比基层来的学员还要认真。有时下班和星期天,都卧在馆里练画。什么水彩画、版画、国画、油画、漫画,除过雕塑外,一一学过试过。画艺大有长进,又捣鼓出不少作品,见于报刊。这中间,1977年恢复高考,她再去考,成绩虽好,却又莫名其妙地未能如愿。落榜后心里很灰,一度十分消沉。可爸爸妈妈给她讲爷爷的事迹,讲黄永玉学画的故事,终于使她猛省,鼓足勇气再干,渐渐在兰州画坛小有名气。
1980年,兰州市文化馆派王燕安到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。她第一次踏进美术高等学府,自然十分珍惜这个机会。抓住一切时间,系统学习中外美术史、艺术概论、美学原理、国画技巧,日复一日钻理论,一本又一本做笔记。宿舍、教室、图书馆、饭厅,直线往来,星期天、节假日也很少上街逛商店。学术讲座次次必到,画展一个也不放过,虚心向老师们请教,与校园新秀们交流,老师们一致赞许:“这姑娘是可造之才材!”
进修一年半后,她带着新知识、新作品回到兰州。几位青年画家举办联展,老一辈们惊喜。“黄河落天走东海,万里写入胸怀间”,结合自己在甘肃下藏区、下农村采风的生活体验,拿出一幅幅新作。其作品不断发表、参展、报社频繁约稿。她作为兰州市美术协会惟一的女理事、开始活跃于金城书画界。
上一个台阶再上一个台阶,她无意停步。。1982年7月,带着对知识的渴求,再度报上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,参加自学考试,硬要把“文革”耽误的青春年华补回来。三年时间,14门课程,过关斩将,一个堡垒一个堡垒攻克。单位不乐意她在上学,怕影响正常业务,她就业余偷偷听课,夜间苦学。丈夫承担大量家务,戏称她是“地下学习者”。怀孕后也未也未中断学习,临产前一天,丈夫用自行车推她进考场,一下考场就进了产房。1985年,终于用艰苦卓绝的努力拿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。那年月,买文凭、混文凭者大有人在,可燕安的文凭却是汗水泡出来的!32岁考自修圆了大学梦。
到了这份上,一般人早该满足了:父母得到公正待遇,并无微不至的关怀她,自己有了温暖的家,文凭、实绩、名气都有了,该缓口气啦!可她不,心里的冲锋号仍在吹。陈延、江文湛老师知道这位后起之秀的毅力,鼓励她再考研究生。燕安口里说不行,心里却暗暗憋劲。1986年报考,失败了,英语不过关。她是1979年开始学英语的,看电视听陈琳的英语讲座,从ABC练起。但毕竟用得少,底子不牢靠。她用一年时间再补英语,两次参加兰州大学考研班,风雨无阻。夜晚一出门,女儿就抱腿:“妈妈们不要走!”她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女儿哄高兴,才能脱身。星期天,把女儿放在院里玩,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背单词。临考前一个月,女儿病了,母亲帮着守了三天三夜,她心酸了,打算放弃复习考试。母亲不答应:“已经到节骨眼上,怎能前功尽弃!”父母、丈夫做坚强后盾,支持他又一次夺下制高点。1987年,终于收到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。这时,好事接踵而来,甘肃省委宣传部提出调她去工作,她放弃了,一个心思再深造!
她告别父母、丈夫和哭着要妈妈的年仅三岁的女儿,再次踏上东去的列车。二次到西安美院,成为著名国画家刘文西的女弟子。刘老师熟悉这个外柔内刚、言语不多的学生,很乐意带她。
读研究生应当说是人生鼎盛之际,不叫顺利的。可已做了妈妈的燕安仍要经历三年寒窗,思念孩子、亲人,难免要受感情煎熬。有时听到美院家属们的孩子叫妈妈,女儿的笑脸便浮上心头。实在想女儿了,听听她那稚声稚气的录音,不由得珠泪涟涟。夜间,亲情思绪最容易萌动。她使劲背外语、练书法、把思想乡情排开。有时直练到午夜一点,倒头便能入睡了。这一逼,行书、魏碑、楷书均渐长。日久天长,又把书法功夫逼得炉火纯青。这几年,她不仅向刘文西老师学得娴熟的画艺,更上一层楼,而且直接受到老师勤奋精神的熏染。她至今难忘随刘老师赴陕北、四川采风的日子——路途颠簸,跋山涉水,每到一地就是踩点取景,整天整天背着画板写生。燕安向来认为自己够勤奋的,但与老师一比,就知道差远了。刘文西是中外驰名的大画家,佳作车装船载,而且年岁已高,可他天不亮就出山,一整天都在认真写生,晚上还在灯下为老乡作画。一次冬季在神木,师生二人在野地里画雪景,把她冻得手脚发麻,可老师不停地画,硬是画了一天,她也硬挺着。这使她更深地领悟到,艺术家的成就和风光是怎麽来的!为了新作问世,他们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劳动啊!通过三年超常磨练,老师觉得,这位弟子更加成熟�?amp;#65533;?990年,王燕安圆满完成学业,获得硕士学位,毕业后留任教。先作助教,后来晋升为副教授。1993年,又一次灾难悄悄降临,长期熬夜使她右眼患眼疾,视力极度下降。谁都可以想到,眼睛对画家是何等重要!她既要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,又要听一些人幸灾乐祸的冷言冷语。可她想到了张海迪的抗争,绝不在命运面前低头,除积极治疗,同时在专业上适度调整,把原先的工笔画专项写意画。业余之际,还进行文学创作,把散文、随笔投向报刊发表。人们不由得钦佩,这个米脂婆姨始终站得直直地。
功夫不枉苦心人,铁杵磨成绣花针。王燕安以20多年的不懈追求,艰苦劳动,终于换来创作丰收。她的磨漆画《喜风》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;国画《采花节》入选中国当代工笔画第三届大展,获佳作奖;国画《采花女》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;国画《赤壁》入选海峡两岸名家工笔绘画展。先后在兰州、西安举办了3次个人美展;多年来,在《美术》、《国画家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中国书画展》、《经济日报》、《陕西画报》、《甘肃日报》、《甘肃画报》、《西北美术》、《宁夏日报》、《飞天》、《民族艺林》等20余种报刊上发表美术、书法作品200余幅甘肃人民出版发行她绘制的年画,甘肃电视台录播《王燕安作品赏析》电视片。其作品被台湾国立艺术教育馆、香港石景宜夫妇办的文化艺术馆、北京大学、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、兰州市博物馆及中外人士收藏。画作入载《陕西当代中国画集》、《毛泽东诗词创意画集》、《中国高等院校工笔画新作评析》、《海峡两岸名家工笔绘画展作品集》、《中国当代书画家扇面作品集》等十余部大型画集。论文发表在《文艺报》、《西北美术》、《美术观察》、《美术报》上。其国画《金城魂》、《采花节》、《珍珠女》、《陌路》、《峥嵘岁月》、《叼羊》,磨漆画《喜风》、《暮韵》等都很受专家们的赏识。行家评论,燕安的书画极注重创新,既不重复他人,又不重复自己。其画作构思巧妙大胆,手法简洁明快,形象鲜活生动,具有突出的西部画风,极富神韵和感染力;其书法追求大气、雄浑、率真、苦涩境界,颇具力度。回首往事,她不忘父母的关爱,丈夫的支持,恩师的启迪,朋友的扶助;展望未来,?豢粗厣桃道妫⒅匾帐踝非螅绦�?实牵急冈诿饕恢种形骱翔档穆纷樱贸龈萌嗣裣不兜淖髌贰�
得知家乡编写《米脂婆姨》一书,王燕安很感兴趣。她表示将要以米脂婆姨为题创作新画,献给家乡的父老姐妹们。她说:“我回故乡不多,但那毕竟是父母生长的地方,又是祖父为之流血奋斗的母土,我忘不了黄土地!”是啊!故土亲情谁能无,我们期盼燕安女士有更多更美的作品问世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0年10月25日(作者为米脂县档案馆馆长)